圖片: 來自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zh-tw/%E6%9C%8A%E6%AF%92%E9%AB%94
狂牛病全名為牛海綿狀腦病變(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 BSE),由於潛伏期可達十年而不顯症狀,一旦症狀出現,可持續幾天到幾個月,因此增加本病防治的困難, 獨特傳染性可跨物種傳染至人體, 令人聞之喪膽的是,它的傳染病原可以引起人的相似腦組織病變稱為變異型庫賈症(vCJD)。
狂牛病之病原是一種非細菌非病毒,無法歸屬於任何傳統分類的病原項目,該病原比一般病毒小,為不具核酸的傳染性蛋白質稱為Prion。變異的Prion蛋白進入健康個體細胞內,會將細胞內正常的Prion蛋白轉化成變異的蛋白質,這些變異的Prion蛋白質會糾結成團,造成腦細胞失去正常功能並凋亡,形成海綿狀的腦病變。
Prion朊毒體: 不是病毒也不是細菌其內並無RNA或DNA等遺傳物質, 比細菌小,比病毒還小. 一般的病毒至少比細菌小1000倍.
變異的Prion蛋白對熱、紫外線、輻射照射及消毒劑均有很強的抵抗力,以一般常用的物理、化學方法並無法破壞它。
會使正常的蛋白質產生不正常的折疊,此不正常的折疊就造成正常的蛋白質失效. 大腦內部的各項供能都靠各種蛋白質傳遞,一旦產生堆疊,大腦就慢慢失去功能了!
Prion病原大量凝集於病牛腦脊髓組織、內臟及骨髓等處,但是染病的個體全身任何組織器官都可能具有傳染性.
消費者可能接觸到的傳染性Prion蛋白質,除了牛肉、牛筋、牛骨、內臟外,還包括經常使用於化妝品、膠囊、醫療器材等從牛身上萃取的膠原蛋白(愛美的女生要小心)。
雖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Terrestrial Animal Health Code Article 2.3.13 .19.」明文規定禁止貿易販售狂牛病高危險區之病牛屠體以及從病牛屠體提煉之生物製劑、醫療器材、生物肥料、飼料添加以及化妝品。可還是病牛還是到處流竄!消費者不可不注意~
吃牛肉除了狂牛症,現在又多了出血性大腸桿菌要擔心
回覆刪除以下資料引用自:
最近國內處在一片塑化劑的恐慌之中,因為經過陸續追查,許多大家平時經常食用的食品來源,竟然都因為廠商為了要節省成本,加入便宜但會干擾體內荷爾蒙平衡,長期食用有致癌之虞的有毒化學物質,甚至連一些咳嗽糖漿等藥物也無法倖免,實令人憂心補之背後還有多少黑幕未被揭發。
除此之外,德國最近也有爆發出血性大腸炎的感染事件,目前已經造成兩百多人產生容血性尿毒症的重症,且有六人死亡,對德國來說,這是該國最嚴重的感染疫情之一。說到出血性大腸炎,不禁讓我想到過去許多相關的訊息報導,之前日本民眾食用生牛肉中毒致死的消息,北陸地區的燒肉連鎖店供應遭受O111型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的生牛肉,導致六十六人中毒,已有三人死亡。因此出血性大腸炎對食物安全也是一
大隱憂,值得我們關注與瞭解。
回覆刪除到底牛肉怎麼染上大腸桿菌的?建議大家不妨參閱一部揭露美國食品工業內幕的紀錄片《美味代價》(Food Inc.),這部電影影在網路上可以找到一些相關資料的介紹,國內也有出版DVD可以直接觀看瞭解,主要的內容大綱請參考下面的介紹:
問題的源頭要從玉米說起。美國政府進行長期政策補貼,因而生產出大量的低價玉米。為了生產過剩的玉米找尋銷路,各種加工食品與用途都被開發出來,其中也有供給畜牧業用的人工飼料,包括牛、豬、雞和鮭魚等,都已改吃玉米飼料了,因為玉米飼料的成本實在是太便宜了!
牛原本
該吃草的,卻改餵食玉米,雖然長得更快,肉質也變得更肥美,然而消化系統內卻起了變化,出現了耐酸性且致命的出血性大腸桿菌。
回覆刪除為了節省開支的集中式飼養,牛隻更易藉由排泄物相互傳染,現代化的大型屠宰廠看似先進而安全,然而肉品遭受大腸桿菌感染事件卻一再發生。其實,治本的方法就是改回用牧草餵食,帶菌的牛隻只要餵食五天牧草就能排出體內八○%的大腸桿菌;可惜所涉及的商業利益太大,畜牧業者已難走回頭路!
從生產過剩的玉米衍生出來的一系列商品,包括跨國連鎖速食業者供應的廉價熱量餐點,到超市裡各類廉價加工食品,背後都有玉米的影子。就是因為價廉,購買力有限的民眾,只好被迫選擇如此高油、高糖、高熱量的膳食方式。
紀錄片中拉丁裔的美國新移民家庭,財力考量下只好選擇了速食店一美元的經濟套餐,因為超市裡的蔬菜水果都昂貴得讓人卻步。現今美國失業率仍居高不下,高達六分之一家庭靠領取食物券補貼生活所需,顯見經濟能力限縮了均衡膳食的可能選項。
最後補充一下出血性大腸炎的相關資料:
n >自西元1982年在美國爆發出血性結腸炎之後,這類型引起腹瀉的大腸桿菌(E. coli) 就已被確認,其血清型主要為O157:H7。所導致的腹瀉可能由輕微的未出血到血便現象,而血便中一般無白血球的存在。常在約十歲以下之小孩及老年人引起 之血便腹瀉,其中5~10%之此類病人會引起溶血性尿毒症候群(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 HUS)及栓塞性血小板減少性紫斑症(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TTP)及其他合併症。這類細菌會產生細胞毒素,稱為類志賀氏毒素(Shiga-like toxins)I和II(此係由於其與S. dysenteriae之 毒素類似),又稱verotoxins 1和2,產生毒素的基因係經由噬菌體帶入大腸桿菌中。此菌也具有特異的纖毛(fimbria),可以附著於腸粘膜上。 臨床症狀 可能有短暫發燒,然後有腹部絞痛、頻繁的無血性腹瀉、嘔吐,在1~2天內轉變為出血性腹瀉、燒退、腹部壓痛,再經4~10天痊癒。溶血性尿毒症候群 (HUS)通常發生於腹瀉開始後3~10天內,出現少尿、水腫、痙攣、全身出血現象,而可能導致慢性腎衰竭,甚至需要長期洗腎。栓塞性血小板減少性紫斑症 (TTP)較常發生在成年人,神經病變明顯。
回覆刪除="http://2.bp.blogspot.com/_m4UWGzTa98Q/TAUAafIpxVI/AAAAAAAALhQ/5qmuw7cJhTY/s1600/01151213-m.jpg">
回覆刪除(作者鄭醫師為光能診所院長)
原文出處請按此
感謝訊息分享~
回覆刪除